中山大学自主研发的“海翼-6000”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(ROV)在南海西沙群岛海域完成首次6000米级深海试验,最大下潜深度达6152米,刷新我国非载人潜水器深海观测纪录。此次试验不仅验证了潜水器在极端环境下的作业能力,更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装备自主研发领域取得关键突破,为南海资源勘探与环境监测提供了全新技术支撑。
技术突破:从“卡脖子”到“自主可控”
“海翼-6000”针对深海高压、低温、黑暗环境设计,采用钛合金耐压壳体与浮力材料,可承受600个大气压的极端压力。其搭载的七功能机械臂可完成海底样品采集、设备布放等操作,而4K超高清摄像系统与激光扫描仪则能实现厘米级海底地形测绘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潜水器突破性地采用国产光纤水声通信系统,在6000米深度实现每秒10兆比特的数据传输速率,较传统声呐通信效率提升5倍。
南海首秀:多学科协同的深海作业
本次试验历时12小时,潜水器完成三大核心任务:
环境探测:采集海底沉积物、微生物样本,并记录甲烷冷泉分布数据;
地质调查:通过多波束声呐绘制10平方公里海底地形图,发现一处疑似热液喷口区域;
设备测试:验证机械臂抓取、灯光补偿等功能的稳定性。
试验团队由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、工程学院及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组建,采用“母船-潜水器-地面站”三级控制体系,确保作业精准度。
科学意义:填补南海深海观测空白
南海深海区域长期面临“观测难、取样难”问题。“海翼-6000”的投入使用,将助力研究:
西沙海槽板块运动规律与地震预警;
深海冷泉生态系统与碳循环机制;
锰结核、稀土等战略资源分布。
数据显示,潜水器在5000米深度发现的新型管虫群落,或为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新物种样本。
战略价值:从科研工具到海洋权益维护
在南海争议海域,深海观测能力直接关联海洋权益维护。“海翼-6000”可长期驻留海底进行环境监测,其搭载的声学定位系统能精准记录外籍船只活动轨迹,为海洋划界、资源开发提供数据支撑。此外,潜水器采用模块化设计,未来可加装矿产采集装置,服务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。
当“海翼-6000”的机械臂从6000米深海取回第一抔样本,这场试验不仅是对技术的检验,更是中 国深海探测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的里程碑。正如试验总工程师所言:“我们造的不仅是潜水器,更是深海的话筒——让中 国声音响彻海底两万里。”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